志愿军舍弃国籍,与朝鲜姑娘结婚生子,晚年却申请回国,原因感人
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6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志愿军舍弃国籍,与朝鲜姑娘结婚生子,晚年却申请回国,原因感人

1950年深秋,朝鲜战场硝烟弥漫。一支中国志愿军部队正在向38线以北挺进。队伍中,有个叫王大头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。他梳着大背头,嘴里哼着小曲,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。谁能想到,这个看似普通的后勤兵,将在异国他乡上演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传奇爱情故事?

1981年,中国某边境城市的火车站人头攒动。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一大家子人,手里紧攥着几张泛黄的证件,焦急地等待着。这个老人就是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王大头,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。他要带着朝鲜妻子和七个孩子,重新踏上阔别三十年的祖国土地。

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。一个普通士兵,为了爱情放弃国籍,又为了思乡重新申请回国。他的一生,就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剧,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无数小人物的命运。

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50年,看看这段传奇是如何开始的。

展开剩余81%

那会儿,王大头还是个毛头小伙子。他老家在山东,是个地道的庄稼汉。要搁在平常,他这会儿该在地里刨食了。可战争爆发了,他毅然参军入伍,成了志愿军的一员。

王大头被分到了后勤部队。别看是后勤,这活儿可一点不轻松。白天黑夜地和面和菜,还得冒着枪林弹雨给前线送饭。有一回,他驾着毛驴车送物资,遇上美军轰炸。炸弹就在车旁边炸开了花,把他炸得满脸是血。可王大头顾不上擦血,第一反应是检查物资有没有损坏。就这股子拼劲儿,让他在部队里出了名。

战友们都说“有王大头在,咱们就不怕饿肚子!”谁能想到,这个憨厚的大兵,会在异国他乡遇到改变命运的那个她?

1953年,朝鲜战争结束了。按理说王大头该和战友们一起回国了。可上级考虑到朝鲜百废待兴,决定留下一批志愿军帮助重建。王大头就是其中之一,被分到了平安南道的一个小村庄。

在那个小山村里,王大头遇见了12岁的吴玉实。这个瘦小的朝鲜姑娘,一下子闯进了他的心里。

那天,王大头正在村口帮人搬东西。忽然看见一个小姑娘,弯着腰费力地推着一辆独轮车。车上装着一个大水桶,显然超出了她的力气。王大头想帮忙,可那姑娘倔强地拒绝了。这股子倔劲儿,让王大头印象深刻。

从那天起,王大头总是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吴玉实身边。帮她挑水、砍柴,甚至还教她识字。慢慢地,两颗年轻的心靠得越来越近。

可是,好景不长。1958年,中国下令全部志愿军撤离朝鲜。王大头面临艰难抉择是遵从命令回国,还是留下来陪伴心爱的人?

这是个让人撕心裂肺的选择。回国意味着前途光明,可能再也见不到吴玉实。留下来就得放弃国籍,成为异国他乡的异客。

王大头纠结了很久。最后,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留下来!

就这样,王大头放弃了中国国籍,成了一名朝鲜公民。他和吴玉实结婚了,还生了七个孩子。

表面上,王大头过得很幸福。他在当地华侨学校当老师,教孩子们学中文。可是,每当夜深人静,他总会望着中国的方向发呆。

思乡之情,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,怎么也抹不掉。每到中秋节,王大头都会偷偷做几个月饼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月饼,听他讲中国的故事。孩子们都说“爸爸,我们什么时候能去中国看看?”

王大头的眼里闪过一丝愧疚。是啊,他不该剥夺孩子们认识祖国的权利。

岁月如梭,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。王大头的头发开始花白,但思乡之情却越来越浓。1981年,机会终于来了。中国开始接纳海外华侨回国定居。王大头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。

可是,事情并不顺利。由于王大头已经加入朝鲜国籍,申请一再被拒绝。但他没有放弃,一次又一次地提交材料。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好几年,终于在1981年底,好消息传来了。中国政府同意王大头一家回国定居!

1982年春节前夕,王大头带着妻子和7个孩子踏上了回国的路。当他们走出火车站,看到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时,王大头老泪纵横。他颤抖着双手,捧起一把家乡的泥土,深深地嗅着“我们终于回家了!”

政府为王大头一家安排了工作和住处。孩子们也很快适应了新环境。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,王大头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。

王大头最终和家人一起回到了阔别30年的祖国。政府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和住处,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。

有人说,王大头的故事就像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剧,充满了爱情、忠诚和思乡之情。他为了爱情放弃国籍,又为了思乡重新申请回国,这种经历恐怕一般人难以想象。

也有人说,王大头的选择太过感性,不够理智。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谁又能保证自己会做出完全理智的选择呢?

无论如何,王大头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挣扎和坚持。他的一生,或许就是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缩影。

发布于:天津市